焦点

微信上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内向、自卑,十有八九是这三种人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热点   来源:热点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2023年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有一个结论,微信已成为广大网民生活的“时间黑洞”,90%的人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微信极大限度地改变了人与人的社交,想了解一个人的近况,比起直接询问,更多

微信上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内向、自卑,十有八九是这三种人

2023年的微信《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有一个结论,微信已成为广大网民生活的朋友“时间黑洞”,90%的人不人人每天都会使用微信。

微信极大限度地改变了人与人的自卑社交,想了解一个人的有种近况,比起直接询问,微信更多人会先去刷一下对方的朋友朋友圈。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有的人频繁进行自我展示,每天更新五条,自卑有的有种人时常活跃在评论区,点赞、微信评论成了沟通感情的朋友讯号······

相较于展示存在感的人而言,有那么一些人,人不人朋友圈只有一条横线,自卑再加一个自我介绍。有种

其实,微信上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是平淡无从展示,也不一定是内向、自卑、心有坚壁的疏离,更多的是属于这三种人。

1.拒绝虚荣,能承载真实的自己

朋友圈是一个半真实的社交空间,大多数人发朋友圈都是报喜不报忧,习惯于美化自己。

很少有人会把没美颜和P图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设置朋友圈分组也是一种常态,生活中各种抱怨,朋友圈却是一片岁月静好。

这种朋友圈的“假精致”“假平和”打造出了全新虚拟的形象,带着虚荣和攀比的意味。

倩倩是个家境极为普通的女孩,一个偶然她看到了同学小璐寒假出国旅游发的朋友圈,海边风景很漂亮,红酒烛光很精致,倩倩忍不住存了几张,转发到了自己朋友圈,还小心翼翼地屏蔽了小璐和自己的父母。

倩倩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大量点赞和评论,就连不敢主动接近的男神都主动问自己去哪儿了,玩得怎么样······

在班上一向是个背景板的她,有了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于是,她多次借用小璐的朋友圈内容,价格不菲的护肤品、精致的下午茶、各种景点的打卡,没有素材的时候,她还会在网上买素材。

图文并茂的内容看似丰富,其实只是为了充面子,但凡被恭维几句,就愈发失了分寸,忘乎所以。

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她们共同的朋友看到了俩人高度相似的朋友圈,小璐得知了真相,要求倩倩立刻删除并发表道歉声明。

倩倩知道自己错了,删掉了朋友圈,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疏远了她,巨大的失落感和愧疚感让她没脸见人。

不可否认,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当物质优越时广而告之,看似虚假繁荣,是骗了朋友,实则是自欺欺人,在空虚世界中越陷越深。

真实的生活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的路终究是自己走,不是发朋友圈出来给别人看,就能有所改变的。过得好不好,判断标准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心里。

荒芜的心灵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长不出庄稼来。而有深度、有内涵,能正视和驾驭各种境遇的心灵,才更有与真实的自己共同成长的勇气。

就如同三毛所说的那样,“世间的人和事,来和去都有它们原本的理由,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修炼成最好的样子,静静地去等待和接受就好了。”

这就是承载力,是心灵对生活的驾驭能力,当一个人能够驾驭一生,他们便不再觉得有在朋友圈里展示生活的必要。如同李梦霁《允许一切发生》中展示的,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的自信与包容。

承载力越强的人,越尊重现实、接受现实。所谓的断舍离,不光体现在物理空间,更应该体现在精神世界。

2.通晓人性,重视隐私安全

作为“三微”平台,微信朋友圈相较于微博、微视而言,所展示出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因为其他两个是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朋友圈是给“熟人”看的。

不少人习惯在朋友圈炫富、晒幸福、秀恩爱,收获一众点赞和评论后,越发骄傲。

殊不知,发者无意,看着有心,有时候无意的一条朋友圈,也会触动看客别样的心思。

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说过“人性是人类最复杂、最神秘的一面”,人性不止有向好向善的一面,也有另一面,那就是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贪婪、嫉妒、傲慢。

也是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糕,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的微妙。

不发朋友圈的人通常更注重自己的隐私,对自己的生活保持严格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和危险,注重保护个人和家庭的安全。

2023年3月,新余市发生了一起入室抢劫案件,后来公安机关介入,判定为熟人作案,事后发现熟人并不算太熟,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锁定”了目标。

易女士频繁发布的朋友圈记录了一家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态,直到一家人去度假,有心人趁此机会实施入室抢劫,这也让网上炫富、戒备心差的易女士后怕不已。

这不是个例,很多人才在朋友圈晒完,就遇到亲戚开口借钱,同事想要蹭车,朋友态度忽冷忽热,身边多了风言风语的情况,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了人,殊不知这就是人性的显化。

所以,不发朋友圈的人并不是不生活,相反,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过好朋友圈外的真实人生。

3.专注自身,悲欢并不相通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里描述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寥寥几笔,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世上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专注自身的人,在朋友圈的分享欲没有那么强烈,自己喜或者悲,终究只能自己消化。让别人通过朋友圈过度窥探自己的情绪,也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反馈。

老余的女儿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学,老余高兴地拍了录取通知书发到朋友圈,本以为大家会恭喜祝福,结果平添不少担心和烦恼:

“怎么不让姑娘留在本地啊,年纪那么小,就跑那么远——”

“怎么还选这个专业啊,这专业不好就业,张老师早就说过,趁早转专业吧!”

“也就是个普通学校啊,早听说孩子学习挺好,是不是没发挥好啊?”

“这么快就发出来了,什么时候办升学宴啊,到时候得收不少红包——”

就连女儿都问能不能不办升学宴了,以后考上研究生再办。老余单纯想分享的喜悦,被冲淡了不少。

作为当事人尚且如此,作为看客,过度关注他人的朋友圈,也难免会牵制精力、扰乱心绪。我们终究是凡人,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

《欢乐颂》第二季的邱莹莹和前男友应勤分手后,依然关注着对方的朋友圈,为对方的一举一动患得患失。对着某段文字过度解读,小心翼翼揣测许久;当看到应勤和新的相亲对象秀恩爱时,整个人情绪崩溃······

樊胜美抢过手机要删掉应勤,告诫她不要通过朋友圈沉溺于别人的生活。

别人展示的朋友圈未必真实,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一面;而看客读取的朋友圈未必客观,往往只是自己的解读。

各自过好自己的人生,活在当下,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才是机智的选择。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通文调武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