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说文保||海捞瓷文物修复中的接笔上色方法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综合   来源:焦点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为了拓展和丰富传统海捞瓷修复全色接笔技术,提升传统陶瓷修复材料的应用现状,本文在实践工作中运用底色技术与水溶性陶瓷修复釉使用方法相结合,总结出以环保理念为基础,探索出环保实用的全色、接笔的修复方法,对

说文保||海捞瓷文物修复中的接笔上色方法

为了拓展和丰富传统海捞瓷修复全色接笔技术,说文上色提升传统陶瓷修复材料的保海应用现状,本文在实践工作中运用底色技术与水溶性陶瓷修复釉使用方法相结合,捞瓷总结出以环保理念为基础,文物探索出环保实用的修复全色、接笔的接笔修复方法,对传统修复的说文上色技术继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的保海修复工作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也具有一定的捞瓷参考价值。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文物人类经历了数千年,修复中国陶瓷在一个多元而错综复杂的接笔文化体系中,最终形成世界独有的说文上色陶瓷文化。陶瓷文化经过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保海过程中,得到了发展。捞瓷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陶瓷漂洋过海,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中国成为古陶瓷外销历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陶瓷产区。贸易规模的扩大、海上商贸的增加,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的频繁,导致世界各大海域中遗留的沉船数量也有较大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下考古的兴起和商业打捞的繁荣,为研究瓷器贸易的全球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造船史、海外交通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同时也促进了海捞瓷修复的发展。

一、全色,接笔不同的观点

对于每一件需要修复的海捞瓷,究竟采用可鉴别修复或无痕迹修复,至今尚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可鉴别论”认为修复不能代表原器物进行“再创作”;“无痕论”认为能够将需要修复的文物最为完整状态下重新展示,这是对于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延续。从这一点可以看,“可鉴别论”者坚持古陶瓷修复中文物的真实性为原则,而“无痕论”者则坚持艺术完整性原则。因此,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应借鉴西方对文物修复的传统,相互参考,在充分尊重文物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又要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不改变文物现状为原则,将文物修复工作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不断地总结、研究、借鉴和提高。

二、全色接笔具体方法

(一)底色技术在全色接笔前的准备

在全色接笔之前,首先从海捞瓷的补配这一环节入手。在海捞瓷修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器物破损的部位残缺的现象,需要进行补配颜色处理,补配完成以后的打磨平整,再到补配层、釉色层、保护隔离层的相互叠加,这就需要通过配补来复原缺失部位的原貌。应先对海捞瓷冲线、接缝、补缺处进行底色技术处理,然后再调准古陶瓷胎底的色彩;在古陶瓷与修复补缺部分的交界处、色彩外轮廓边缘线处、浅色与深色的交界处等等,这些地方都是最容易出现色彩衔接的问题。在全色接笔过程中,首层补配层处理,其主要功能是覆盖补配部分的作用。调配颜色稍淡于或者接近瓷器胎底的颜色,对接缝和补缺处进行底色的上色处理,用来覆盖交界处接痕。为使后期全色接笔更加便捷,首先要考虑底色层处理,观察分析古陶瓷胎釉色彩的明度、纯度、饱和度等状况,并对其进行调色,再对补缺的胎釉材料进行颜色上调整,然后在补缺材料中加入适当的矿物质色粉,使补缺材料的颜色更接近古陶瓷的胎质色泽;通过多次对补缺部分材料进行调色、上色、覆盖,使补缺部分的颜色与古陶瓷胎釉达到视觉上的自然统一;补缺完成以后,进行打磨处理,确保补缺部分与古陶瓷在感官上完全一致。

(二)釉色层全色接笔处理

在釉色层上色接笔前,必须要认真地“读画”,仔细观察海捞瓷文物的笔墨、纹饰、用笔用线等,研究接笔上色的要点和难点,从何处着手作突破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做到胸有成竹。虽然全色、接笔在绘画步骤的操作上有相似的地方,但修复中的全色、接笔与绘画创作在本质上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与之比较,绘画在效果处理上更具主观性,而全色、接笔则不然。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以原器物的画意、纹饰作为补缺的标准,使颜色尽量与原作相近,全色接笔处的笔墨、纹饰也让其融为一体,达到修旧如旧、不露痕迹的效果。不同与原绘画者的笔墨锋芒毕露,在这一阶段的全色接笔都遵循“平”的法则,不能过于发挥自己的个性。具体到全色、接笔时,因古陶瓷的破损之处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因此要考虑到这个部位周围的色彩笔墨的整体趋势,还要考虑到接笔的线条、形状等,以及笔墨的深浅、纹饰绘制的手法,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修复者认真揣摩、试验,落笔时更需谨慎小心,甚至有些看似一笔完成的效果,实际上却是修复者精心描绘的结果。特别是釉色层过渡,这层需要解决底色层与古陶瓷第二层釉色层的过渡问题,以补缺层为基础,调配半透明的过渡色,对补缺层进行上色处理,特别是补缺层与釉色层的交界处,要耐心细致地上色,避免面积过大。在全色接笔调色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古陶瓷上色泽最浅的部分进行调色,并将其作为基本色,用于进行笔涂上色处理。对于古陶瓷中一些比较深的颜色,则可在基本色上逐步微调,以满足不同的颜色需要。在古陶瓷色彩中,常选用古陶瓷中的弦纹作为一个基本色进行调配。全色接笔时下笔要稳准,要从一个方向的边缘处着笔,笔尖对着边缘交接处按顺序来回移动,上一笔应衔接下一笔,不能东涂一笔西画一笔,这样容易出现不均匀“花”的毛病。用色“宁淡勿过”,用釉“宁薄勿厚”,每画一笔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描绘出陶瓷釉色的感觉、瓷质的效果。“笔涂”的全色方法,虽然为纯手工,比较复杂繁琐耗时,但是它有许多优点,可以大范围缩小陶瓷修复面积,可以用笔随心所欲地将修复面积控制在最窄范围;具有紧密度高,颜色层的黏附力强;全色颜色的细微差别,可在“笔涂”修复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完成。利用底色技术的叠置色彩原理,在釉色层上进行全色接笔处理,需要多次重复上色。一般在釉下彩中,尤其釉色层的色彩,层次特别丰富,在颜色调配上,做不到与古陶瓷的颜色完全一致,所以需要多次多层上色,由浅入深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多层上色要等前一层色干透后,才能微调加入其他的颜色做全色接笔。笔者在实践工作中,从用笔、用色、用釉方面总结出“三宁修复方针”:一是用色“宁淡勿过”,二是用釉“宁薄勿厚”,三是用笔“宁平勿露”的方法。这种调色方法,大多是采用层层罩染形成修复画面,修复釉面细腻工整,不露笔触,色彩过渡自然。

(三)环保材料在全色接笔中的使用

由于笔者多年来使用水性媒介,采用水溶性环保陶瓷色进行修补时,需要充分利用水性陶瓷色进行表面的干燥处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段,因为诸如黏合力、硬度和透明度等最终的物理特征在薄膜近乎彻底干燥时才会完全形成。非常薄的膜能在几秒钟之内感觉干燥,而更厚的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重复几遍,直至满意。为有效提高仿釉层的硬度,笔者通过提高丙烯酸光油仿釉层的固化温度,再放置过夜,可以使仿釉层的硬度从1以下,提高到1.5以上,能够满足修复工艺要求。提高温度使得仿袖层的微观结构变得更加致密和均匀。笔者推荐的丙烯酸光油仿釉层的固化温度为55℃,时间持续约48小时。

(四)全色接笔的保护

由于瓷器表面都有一种光亮的玻璃状的质地,所以,在完成接笔上色后,要对其进行上釉罩光保护处理。根据海捞瓷釉面的厚薄,反复进行,直至获得与海捞瓷釉面相同的视觉效果。也可以用喷枪进行上釉罩光处理,其方法与上色相同。在某些地方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做旧处理,使修复处与原器物一样有陈旧感。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灵活运用,最终达到修复要求和效果。

三、结论

古陶瓷的修复是人类不断学习和实践的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对古陶瓷修复保护的理念也日趋先进和国际化。笔者在海捞瓷修复过程中不断摸索、完善和总结出了一套新的上色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人们对海捞瓷修复上色接笔又有了全新理念,同时也对材料科学展开了更多深入的研究,使得古陶瓷的修复得到了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拉尔夫·梅耶.美术家手册[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

[3]毕建勋.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J].美术,2003(9).

[4]俞蕙,杨植震,邓廷毅.古陶器修复的上色材料与工艺[J].上海工艺美术,2007(1).

[5]毛晓沪.古陶瓷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通文调武网   sitemap